打造健康共學小組的原則
— 黃夏成 —
1999年在家教育第一次頒佈法令至今,已有17個年頭了,在上帝的帶領下,當時「慕真在家教育團契」已開始運作了兩年。
慕真會員家庭及未加入但獲得各種形式協助的家庭,前後已經超過兩千個家庭的互動,維持這些家庭走在自學路上的,除了各家自己的動機和需要,以及上帝的恩典之外,共學小組的運作方式,可能是一項重要的實務概念。
我們家在1998年就與幾個家庭成立了共學小組,摸索這一條台灣人沒走過的學習之路,或是教養教育的方式。至今,我們家兩個孩子(大二和小五)共參與過七個左右的共學小組,我也協助其他家庭建立約十餘個小組。
2011年之後,由於高中自學立法、團體與機構申請增加,以及隨着各式升學政策和十二年國教所造成的疑慮,引發新一波在家教育的人潮,也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共學」概念。
其實,「共學」概念雖然這十多年來是由在家教育運動而興起,但是已經跨出自學這個領域了。
就我所知,現在有以下共學的形式:
- 以個人申請在家教育,卻天天在傳統補習班或新的營利的學習中心上課,也有在家中類似家教班方式上群體課。以上都屬未符合非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精神,或鑽法律漏洞的行為。
- 在校學生下課後或例假日,以活動為主的非營利的學習行為,但也有安親班或課後輔導班,以共學名義行營利之實。
- 不同學科所組成的家教班,或在某人家中,也有到不同家教地點的。
- 傾向於「共玩」的概念,每月一兩次聚會,通常全家出席,以辦活動為主。
- 以職技或職業學習為主的模式,包括在營業場所學徒式的,以及營利單位所組成的專班。
由於以上的現象,再加上團體與機構申請,許多考慮或新加入在家教育的家庭,對在家教育和共學小組已經有錯誤的認知了。
在慕真所接到的詢問電話中,已經有人以為可以把孩子送來慕真的共學小組,或是有推荐的自學團體,像報名補習班一樣。
慕真所建議的共學小組的核心理念,乃是按「鞏固婚姻、合一家庭、教養敬虔後代」的使命出發,當然也強調合法性及經濟性。
可以先從以下前提去思考在家教育和共學小組的關係:
- 共學小組是在家教育的輔助角色,孩子的個別發展和家庭才是主體。
- 每個家庭都可以按神所量的境界,給予孩子最適合的成長環境。
- 父母是孩子最佳的老師、教練和學伴。
- 單獨的自主學習和同伴們共學是同等重要。
- 不論那一種形式,都是以學習者為導向。
要打造健康的共學小組,可以試試看從以下的原則去規劃:
- 信念上的三大根基在絕對真理上堅守到底在相對哲理上彈性應對在個別心理上包容接納
- 應避免的七個「不要」
- 不要強勢
- 不要散慢
- 不要僵化
- 不要批評
- 不要奢華
- 不要旁觀
- 不要結黨
- 基本的執行模式
- 由一人當主要聯絡人,每次由1至2位家長為主要教學者
- 每週一天三至六小時,按年齡或人數分班,可相差二至三歲的混齡
- 其他家長可擔任助教、褓姆、膳食、課前資料收集、教具製作等事務
- 兩三次的學習主題規劃會議,以一學期為期程
- 每次課後10分鐘重點討論,以及每月有一次父母聚會,或讀書會
- 每一次活動的學習單、作品、資料、照片等可稍作美編,並且加上家長的教學或觀察記錄
- 在時間、內容或方式上,視需要而調整